目前分類:新聞學與傳問 (22)
- Jan 08 Tue 2013 23:10
Post-industrial Journalism
後工業新聞時代來臨 未來就是現在
最近美國新聞研究學者聯名宣告:已經沒有「新聞產業」!但仍認為若能因應外部環境變化調適改造,新聞的未來還是樂觀的。他們提出三個改造方向:容易介入的工作流程、網絡化新聞環境以及新的查證新聞方式。
- Jan 02 Wed 2013 00:17
反壟斷!爭取內部新聞自由:從編輯室公約運動到立法嘗試的德國經驗
- Dec 23 Sun 2012 13:37
新聞攝影的「手機世代」來臨
- Dec 03 Mon 2012 23:33
蘋論:全台灣新聞人聯合起來-英不道德的媒體
- Nov 30 Fri 2012 23:34
The sale of the island’s most popular daily causes an outcry
Lai takes his leave
The sale of the island’s most popular daily causes an outcry
Dec 1st 2012 | TAIPEI | from the print edition
An Apple a day kept Beijing at bay
- Nov 27 Tue 2012 10:05
壹傳媒購併案 公平會怎審
- Nov 25 Sun 2012 21:00
旺中-學界要求NCC 捍衛3項停止條款
旺中案/學界要求NCC 捍衛3項停止條款
|
- Nov 23 Fri 2012 16:31
為政不積極 易造就傳媒壟斷
為政不積極 易造就傳媒壟斷 | |
馮建三/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(台北/聯合報 | |
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(NCC)主委石世豪在立法院報告,引述大法官釋字第六一三號解釋文,指立法者有「積極義務」,應通過「組織、程序與實體之設計」,防止壟斷,確保多元意見形成公共領域。
壟斷不一定壞事,依法依理論,確實如此。但依據經驗,壟斷而不壞事,雖有,但不多。假使併購他業而形成壟斷的人,動機接近,那就要注意。想要承接傳媒產業的人,家大業大,傳媒給予他們的經濟效益,若有,只是九牛一毛。 |
- Nov 20 Tue 2012 22:11
新報社 讓流民變記者
東日本大地震(國際上所認知的2011年日本大地震)對岩手縣的一個小鎮——大槌町所帶來的摧毀性影響鮮為人知。部分原因是因為地震、海嘯及火災所帶來的損害,讓當地報社在2011年結束營業。現在,一個線上資金籌措活動已經成功籌得2,496,000日元(近90萬元新台幣)來協助成立一種新報社。
- Nov 20 Tue 2012 21:48
社群新聞-展集的社會
- Nov 19 Mon 2012 23:34
科技報導網站MATTER
2012/11/19 胡元輝
籌備多時的科技報導網站MATTER,於今(2012)年11月14日正式上線,發佈由知名科學作家Anil Ananthaswamy所撰寫的第一則報導:不可傷害(Do No Harm)。
- Nov 16 Fri 2012 00:50
Facebook社群
你們都誤會 Facebook 了-Paul Adams 給行銷人的一課
- Nov 16 Fri 2012 00:25
NCC是官僚主義的表徵
- Nov 16 Fri 2012 00:09
蔡衍明吃蘋果 管中祥:黎智英、辜仲諒的「騙子」交易
- Nov 13 Tue 2012 14:31
媒金分離是國家治理的根本
- Nov 12 Mon 2012 09:43
打造區域媒體中心
打造區域媒體中心 (陳俊豪)
2012年11月12日
從「台北」看天下是許多台灣人對台灣媒體的印象。由於台北市是整個台灣政治、經濟的核心,商業媒體為了減低成本,當然選擇台北市為消息中心地。TVBS、民視破天荒準備搬離首善之都,但至今仍留在新北市林口區。
目前台灣在台北以外製播的新聞節目屈指可數,公視的南部開講、客家電視台的村民大會和壹電視的台語節目,整體收視率在媒體市場偏低,在地聲音被漠視。商業電視台的地方新聞,卻夾雜血腥的社會新聞、旅遊性質的置入性行銷等,真正重要的地方議題不易看到。也許不是蓄意忽略,卻是習慣性忽略。
- Nov 11 Sun 2012 20:45
我見我思:北風與太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