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傳統報業另類出路

 

2003年06月27日  

 

轉型為公共報紙

問題是,台灣有「質報」嗎?哪來「良幣」被驅逐?更要命的是,報紙這個公器在私人手上傳宗接代,還可能導致一代不如一代。這一點提供台灣家族企業報紙參考。
和台灣兩大報一樣,發行至今有近兩百年歷史的英國衛報原本也是家族經營的報紙。英國其他歷史悠久的大報如《泰晤士報》,所有權早已轉手多次,甚至淪入聲名狼籍的梅鐸之手,《衛報》卻一路走來始終如一,擺脫家族報紙像商品般被資本家買來賣去的命運。
在創辦人史考特的主持下,英國《衛報》向來以專業獨立馳名。為防財團兼併,導致該報辦報精神變質,史考特死後,他的兒子在1936年毅然放棄繼承權。此舉當時引來關切:「你這麼做違反英國常規,等於是剝奪了自己的財產權」。但是,對他來說,要緊的是怎樣才可延續報格和乃父辦報的精神。自此,《衛報》的所有權轉移給「史考特信託基金會」,轉型為「公共報紙」,而被英國學者施勒辛吉譽為「另一種擁有報紙的方式」。公共化近七十年來,這份報紙不屬於任何家族或個人,也不再謀求家族或股東私利,盈餘全數用作改善報紙品質。若說《衛報》比別的報紙更能落實新聞專業與報社內部民主,正是因為沒有報老闆指指點點,基金會對衛報記者的要求很簡單:「維護本報一貫精神」。 

另一種擁有的方式

英國小報肆虐,舉世罕見,但英國的質報從未自我矮化,視小報為勁敵。質報之間的競爭,雖曾有惡劣的報老闆如梅鐸祭出價格戰,引來各報跟進降價,唯獨《衛報》始終維持原價,專注於新聞品質。1997年《衛報更是開風氣之先,設置「讀者編輯」,專責處理更正與澄清報導。結果,《衛報》的發行量不減反增,去年營收總計超過二百億台幣,而且屢獲英國最佳報紙殊榮。誰說公共媒體沒有競爭力?比起台灣兩大報降格(與降價)求售的作法,《衛報》實在是高明太多。 
在全球華文報紙中,兩大報有資格成為質報,前提是它們繼續進步而非退步。當年英國《衛報》交到創辦人第二代手上,毅然轉型為公共報紙,從而使該報歷久彌新。台灣兩大報也在創辦人死後由家族後輩繼承,能不嚴肅思考「另一種擁有報紙的方式」,開台灣報紙轉型為公共報紙的風氣之先? 
再者,兩大報向來吹捧辭世的創辦人,塑造他們為偉大報人,豈可不思考轉型為公共報紙以永續其辦報精神?同樣的建議,也送給《蘋果日報》老闆黎智英未雨綢繆,因為這樣是顛覆傳統資本家辦報的律則,也是重視永續經營者真正的遠見。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rene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