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底《新聞周刊》(Newsweek)出了最後一期紙本刊物。這份一九三三年創刊的新聞雜誌宣布從今年起全面數位化。這個轉變不意外,卻很勇敢。紙本媒體的銷售、廣告多年來持續下滑,數位化是必走之路,但也不是易走之途──第一份iPad原生報The Daily雖有梅鐸龐大奧援,上市不到兩年就宣布收攤。
媒體都知道要轉變,但要怎麼轉、如何變?最近,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所邀集三位學者出版一份重要報告,深刻探討媒體轉變的議題。這份名為〈後工業新聞〉(Post-industrial Journalism)的研究報告甚至宣告:已經沒有「新聞產業」(news industry)這個東西。
新傳播科技改變新聞業制度
哥大新研所是美國長春藤大學中唯一的新研所,今年剛滿一百歲,見證一世紀新聞產業興衰起伏。出版報告的「陶氏數位新聞中心」(Tow Center for Digital Journalism)是這所百年學院下成立不到兩年的新單位,由新聞學院與電機學院合作,旨在協助新聞工作者、媒體瞭解並應用最新的數位媒體科技。
發表這篇報告的三位學者,除了陶氏中心主任Emily Bell,還有紐約市立大學媒體文化系的C.W. Anderson,另一位則是著名的新媒體倡議者、紐約大學執教、《鄉民都來了》的作者Clay Shirky。
這份前瞻性的趨勢報告,卻宣稱自己不是要談「新聞產業的未來」。為什麼?因為他們認為新聞「產業」(industry)已不存在!這也就是報告名稱「後工業新聞」所揭櫫的理念。
「後工業」一詞因去年才過世的社會學家貝爾(Daniel Bell)而廣為周知。貝爾定義的「後工業社會」特質包括:服務業取代製造業成為經濟主體,知識是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,以及資訊新科技的重要性。三位學者也是在此架構下定義「後工業新聞」:新聞不再是以機器生產為中心而形塑出來的組織。過去新聞媒體,編輯部門是圍繞著製造終端「新聞產品」的「工廠」,新聞產業本質還是「製造業」,新傳播科技改變了新聞組織,更嚴格地說,改變了新聞業的制度(institution)。
不能抹滅「公共」價值
三位擁抱新媒體科技的學者,有一個老式傳統堅持:對「新聞」價值的積極肯定:新聞是民主體制的重要基石,嚴肅的新聞、「硬新聞」是不可或缺,近一個世紀前杜威與李普曼辯論中凸顯的「公共」價值是不能抹滅。
新聞珍貴,卻從來不能靠「賣」新聞打平成本,它必須靠補貼──包括政府、私人組織的挹注,以及大家最熟悉的形式:商業廣告。
網際網路劇烈地破壞傳統廣告運作模式,大幅惡化新聞機構財務,因此必須重新建構組織、制度與生態才能生存。而這三位學者樂觀地相信,若能因應外部環境變化調適改造,新聞的未來還是樂觀的。
- Jan 08 Tue 2013 23:10
Post-industrial Journalism
close
後工業新聞時代來臨 未來就是現在
最近美國新聞研究學者聯名宣告:已經沒有「新聞產業」!但仍認為若能因應外部環境變化調適改造,新聞的未來還是樂觀的。他們提出三個改造方向:容易介入的工作流程、網絡化新聞環境以及新的查證新聞方式。
郭宏治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