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父母社經地位 影響親職能力


【記者許純鳳台北報導】瑞典學者指出:「貧窮與失業,是兒童被安置的主因。」根據瑞典研究,高達9成被送至家外安置的兒少,父母為勞工階級,多數沒受過教育或長期失業;另調查發現,1992到1996年出生的7歲以下被安置的兒童,有高達1∕7家庭背景為單親、貧窮、父母失業,父母的社經地位嚴重影響親職能力。相形之下,出身高社經家庭兒少的心理狀況,較容易被忽略。

政策聚焦福利 非保護
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19日舉辦「2012兒少安置與自立少年服務—瑞典與台灣之對話」研討會,邀請瑞典哥德堡大學助理教授,也是兒童與少年教學研究部門主席Ingrid H jer來台分享瑞典的兒福政策與立法。她強調,瑞典非常尊重國家介入家庭和福利相關政策,早在1979年便立法禁止體罰,不光是父母,小孩本身都非常清楚不必忍受過當管教。

Ingrid H jer表示,瑞典的兒福政策聚焦兒童福利,而非兒童保護。在多數兒少安置的個案中,父母仍保有法定監護權,安置僅是暫時的解決辦法,安置期間強調與原生家庭保持聯繫,家庭重聚才是最終目標。Ingrid H jer也提到,在瑞典,兒少會遭安置的主要原因有三點:主要照顧者有藥癮、酒癮、精神疾病,政府會介入將孩子送至寄養家庭或機構,每6個月評估一次是否繼續安置。

兒童應為公共財
瑞典重要的預防措施--「聯繫家庭」(contact family),主要提供單親媽媽照顧或社群網絡較差的兒童,週末時到「聯繫家庭」住宿,讓照顧者有喘息時間,也讓兒童看到另一種生活模式。2010年,瑞典有超過兩萬名兒童接受「聯繫家庭」服務,調查發現原生家庭、聯繫家庭、兒童三方都很滿意這項服務,不過,該項措施可能讓周旋於兩個家庭的兒童心情受影響,值得注意。

與會的兒福聯盟董事長馮燕解釋,瑞典的「聯繫家庭」類似台灣社會小孩認乾爹乾媽,事實上,十多年前,台北市政府曾想提供類似「聯繫家庭」的服務,瞄準退休人士,期望他們幫助新手爸媽或單親家庭,可惜試辦後宣告失敗,原因研判為雙方家庭的價值衝突、準備不周全。她認為,倘若台灣希望校法「聯繫家庭」,需要更多資源協助,才有辦法執行。兒童局長張秀鴛表示,台灣寄養家庭的人不多,若要推行「聯繫家庭」服務,必須推廣「兒童為公共財」的觀念,鼓勵民眾願意照顧別人的孩子,才可能推動「聯繫家庭」的服務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rene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