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新聞控制與反控制─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

    一見此書的標題「記實避禍」,便產生記者為何需避禍、又得避哪些禍的疑問,記者的天職,不就是把真相毫無遮掩的揭露給大眾嗎?學校裡我們所學的是如此,最近每天都吵得沸沸揚揚的壹傳媒併購案,也是在爭取所謂的新聞自由,實際上記者很難有真正的自由,只要是組織的一員就無法施行個人自由意志,陳順孝透過他過去第一線的實務經驗,點出許多台灣新聞業的現實面。

 

    以一黨獨大的威權統治時期來說,新聞控制是鋪天蓋地的,詭譎的是,報社和政府兩方的政經利益,更是脫離不開的侍從關係,原來聯合報與中國時報之所以從報社變成報團,全賴王惕吾與余紀忠的國民黨中常委身分,將社會公器作為政府的傳聲筒,新聞成了美化政府、宣傳蔣氏父子政績的工具,藉以換得種種特許與資源,才有了現在的兩大報。這點,或許是我最感到悲哀的,解嚴前後也不乏相當多抨擊腐敗、引進國外思潮的黨外雜誌與地方報,他們真誠地記實,但最後都不敵兩大報的財力而關門大吉,書中記錄有理想又敢言的記者,最後不是憤而從政就是落得黯然離去的下場。社會環境伸進新聞業的黑手,其實一直都沒有停過,過去是有形桎梏的政治力量,現在完全解禁了卻是向錢看齊,黎智英將壹傳媒賣給對手蔡衍明就是最諷刺的實例,本書沒有提及的,財團或者對岸控制新聞的種種作為,現在看來真的比兩蔣時代更可怕。

 

    關於台灣黑道的新聞控制,較少專書或相關文獻提及,我覺得此章節是這本書最特別的地方,而作者特別提出記者應付黑道的伎倆也讓我印象最深刻。Gans分析記者回應外力干預報導時,有反擊、屈服、先行避免三種模式,但在台灣要反制黑道可沒這麼簡單,策略有直筆、疏通、模糊、暗碼、隱身、轉進六種之多,新聞專業意理與黑道勢力之間拉鋸之複雜度,可見一斑。客觀的新聞也能以許多方式呈現,直白地寫出某某大哥肯定惹禍上身,甚至可能為一家大小招致生命危險,過去有位記者帶著一家老小,到某大哥家中下跪求饒的真實故事,看似非常誇張但在過去時常上演。看完書中的描述,我認為了解同業避免自己成為獨家箭靶,這個手段很聰明也能讓社會形成輿論,這個黑道大哥就不能對全部的記者做威脅,檢調單位也會因為媒體的大幅報導,被迫要好好破案。

 

    Breed指出在五種情況下記者可能突破老闆控制、組織桎梏:一是政策規範不明顯時,記者的自由度較大,這讓我想到中國時報有一陣子非常自由,在中時內工作的記者都能施展抱負,反觀蔡衍明入主後干預編輯室,總編輯張景為還向報社同仁發表公開信強調,過去《中時》報社同仁對外批評自己的「自由派」作風,應該修正。同仁此時不該扯後腿,應團結對外。再來是「明星」記者比較有權出軌,我認為此概念一是此名記者對於社會影響力重大,他提出的觀點和建議老闆和當政者不得不聽,例如王健壯,第二是出於信任便降低防備,例如何榮幸曾說他曾在中時社論裡偷渡不少反報社政策的理念,不僅沒被發現還能藉由忠實的影響力,同時間向執政的國民黨喊話。

 

    這本記實避禍又容易上手的台灣記者奮鬥史,值得對於新聞依然抱有熱忱的年輕記者看,或許小蝦米的力量難以撼動組織老闆社會的控制,但我相信持續的努力去度過這些過渡期,等到有年資、有實力之時,便能像何榮幸一樣在主流媒體內進行小革命,畢竟組織的規範與老闆的意志,也並非完全不能突破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renenews 的頭像
    irenenews

    艾琳的新聞觀察站

    irene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