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重財團輕庶民 該改變了

  • 2012-11-15 01:24
  •  
  • 中國時報
  •  
  • 【李尚仁】

     自從二○○八年金融風暴導致這波經濟不景氣,歐美國家對於要如何因應,有兩種對立的思維和做法,一是主張以財政擴張的手段、增加政府救濟、建設與社福的支出,以刺激景氣讓停滯的經濟動起來,經濟學者克魯格曼是這種主張的代表人物。另一種是主張撙節、削減政府赤字以恢復債券市場的信心,避免國家債信降級導致公債利率過高的負擔與籌款困難,目前英國與德國的執政黨,是這種主張的代表。

     關於這兩種路線之爭及其利弊得失,台灣媒體少有深入討論;但從軍公教年終慰問金的爭議開始,掀起一片撙節呼聲。不同團體以國債黑洞為名,交相要求砍對方的福利。強調儲蓄傳統下,國債上升會引起如此反應並不令人意外。然而,從近來歐盟與英國經濟每況愈下的情勢看來,在景氣低迷時力求撙節,是否是好的政策卻大有疑義。日前陳宜中教授在時論廣場對台灣這股撙節風提出的質疑,可說是難得的及時之作。

     陳文重要論點有二:一是台灣不景氣原因除了出口衰退外,還包括內需不振,而撙節不利提升內需;其次是台灣財政赤字主因在於政府不敢向富人徵稅,以致稅收不足,而非福利支出太高。筆者在此進一步言,台灣內需不振的重要原因之一,在於受薪階級實質薪資不升反降,加上房價飛漲,存購屋款或背負房貸吃掉大半薪水,哪有能力多消費?提升基層受薪者的收入,提供租金低廉與售價合理的住宅,應是既能提升國內消費又能撫平民怨的方向。

     撙節也好,刺激也好,執行方式與對象影響成效極大。國外不少論者指出,要快速刺激景氣,最有效的辦法是以低收入者為紓困對象,因為他們會馬上將錢消費在生活必需物品。相對地,美國以量化寬鬆紓困的主要對象是投資銀行,銀行高層用這筆錢填他們搞出來的大洞,但受次級房貸暗招所傷的基層民眾卻沒得到紓困的好處,房子一樣被沒收拍賣,小生意還是拿不到銀行貸款。此所以美國紓困規模看似驚人,但景氣恢復卻如此痛苦緩慢。

     台灣每逢經濟成長下滑,政府推出的補助與優惠多以企業財團為對象,主要受益者是財富金字塔的頂端。近十餘年來台灣經濟仍有成長,但實質薪資卻停滯甚至下降,顯示大多數受薪階級並未公平分享到成長成果。廣大民眾財富縮水消費能力下降,內需要如何提振?台灣長期以來重財團輕庶民的財經政策,該是檢討改變的時候了。(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renenew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