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友善的城市 將移工趕出視線
今年八月十九日伊斯蘭教開齋節許多印尼移工群聚台北火車站大廳,使台鐵開始在周末部分時段在大廳中央拉起紅龍,防止逗留。台灣國際勞工協會(TIWA)秘書長陳秀蓮直言,公共空間在節慶時被人潮癱瘓的狀況常見,例如跨年的信義區周邊,「怎麼不在台北一○一大樓外頭圍紅龍?」印尼移工過節不被接受,「很明顯就是種族與階級歧視」。
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陳坤宏表示,「外籍勞工是台灣第五大族群,他們的空間需求應該被正視。」他認為,正因為交通方便性,各城市火車站周邊形成移工聚集點,是很自然的現象,儘管車站功能要維持住,但都市分區管制可以不必這麼嚴格。
九月十六日,趁著星期天不少移工得以休假,TIWA和印尼勞工在台協會(IPIT)、菲律賓勞工團結組織(KASAPI)到台北車站抗議,要求撤除紅龍,並呼籲政府重視移工需要休閒空間。隔天是禮拜一,TIWA辦公室被電話「轟炸」,許多台灣人打來痛罵一頓,內容不外乎指責TIWA「你們是不是台灣人啊?只會幫外勞」「車站是公共空間,怎麼可以讓外勞坐在地上!」但其實,也有非移工者會坐在車站大廳周邊休息或等人。
在台印尼移工恩娜感慨,移工在台灣有繳稅,對台灣人也有貢獻,在工廠工作,或看護病人,只要不違法,應該有使用公共空間的權利。
陳秀蓮表示,這次偶發事件,突顯台灣社會長期漠視外籍勞工需要休閒空間;「許多人只看見移工在車站活動,而大肆批評,卻不了解為什麼移工選擇在車站?」這是台灣政府應該要思考及宣導的。
「城市居民時常因為公共空間被移工使用,而出現了被殖民的感覺。」陳坤宏指出,這讓城市在周末期間被分割化,產生空間排擠,但人在異鄉,都有情感需求。陳坤宏表示,移工在雇主家裡或工廠,多半都「看人吃飯」,因而需要一個能夠坐下、放鬆吃飯的地方,「有個空間能讓他們找回家的感覺,是很重要的。」
陳秀蓮表示,好幾次移工在附近公園聚會、野餐,警察因接到鄰近住戶抱怨而前來關切;日前TIWA與移工為練習打鼓,擔心吵到人,特別到河濱附近,仍有人報警。陳秀蓮說,TIWA不定時舉辦社區活動,就是希望附近的本國民眾,對移工不是只停留在「工人」的印象,而和你我一樣,都是「人」。
看到自己的國家車站被佔領,
有一種被殖民的感覺,
這種感覺,是否就是族群主義的意識形態霸權作祟,
同樣身為人,無論哪個種族都有聚會的情感需求,
因此公共空間的分配及規劃更顯重要。
例如青少年會在地下街練舞,從前他們被認為是擾人安寧的混混
但經過良好規劃,以及社會大眾慢慢接受後,
青少年和公共空間都雙贏,有場所發揮多餘精力,
不僅能減少青少年犯罪問題,地下街也充滿了青春氣息。
反觀大部分的台灣人,
休閒去處會去電影院、百貨公司,但沒有錢的外籍勞工連車站、公園也不被歡迎,
是否要躲在更陰暗、更危險的死角,如此一來不僅增加外籍勞工的生命危險,
在這些看不見的角落,恐怕也會衍生出更多的社會問題。
TIWA舉辦社區活動,以及打鼓練習,這些多少能滿足外籍勞工的成就感、歸屬感
若他們有常態性的聚會場所,固定於那些公共場合碰面
利用平時外籍勞工的活動,進而形塑起當地的特色,更甚邀請台灣人一起同樂
以開放的心胸接受遠離他鄉工作的遊子
社會將更為和善。